据淮河早报消息 “这稻子长得不错,稻粒饱满,预计一亩能产粮600公斤以上……”10月31日,在凤台县桂集镇大王村的一块晚熟稻田边,桂集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市级科技特派员杨秀林正在这里查看稻子的成熟情况。
“农忙的时候我们闲,农民闲的时候我们忙,农民的地我们管得比他们还‘宽’……”科技特派员可谓是跟庄稼打交道最多的人了。
今年7月下旬,杨秀林例行到各个村的稻田里查看时,发现大王村村民王伟家的6亩晚熟稻叶上出现了很多病斑,这种病斑是由真菌引起的稻瘟病梭形病斑,发现后及时给村民拨打电话,指导其科学防治,避免了该户水稻造成严重减产。科技特派员利用全镇广播提醒广大农民注意防治,避免了该镇稻田大面积减产。
正是因为杨秀林的定期苗情监测和病虫草害调查,才使稻苗水肥管理合理,病虫草害预防及时。在今年持续40多天高温及部分田块稻叶瘟发生较重等不利情况下,晚熟水稻仍获得较好收成。
杨秀林说,“要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效益就必须从推广稻麦新品种、新技术上做文章。”选什么种子、麦稻苗情监测、病虫草害调查、开村干部会、广播会及田间管理……杨秀林兜里揣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从年头一直忙到年尾的日程。他每年都认真做品种示范,并仔细观察详细记载,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好品种。他在新技术推广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跟着省农科院、省农业大学教授,在科技部“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和农业部“沿淮稻麦高产创建”项目区,做了大量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并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
眼下正值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为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确保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桂集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已经提前举办了技术培训班,杨秀林还利用桂集镇广播和桂集农业生产田管群指导、传授小麦种植技术,着重讲解当地稻茬小麦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今年特殊气候条件下要求农户务必做到“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播后镇压、三沟配套”。
据了解,今年以来,淮南市不断巩固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及时解决了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实现了农民丰产丰收。科技特派员切实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同时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记者 李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