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皖新闻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妈妈是“民间仁医”

2022-08-02 10:01

□程艳            

“咚咚咚 ……”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寒夜睡梦中的我,妈妈知道来人定是找她看病的,立刻起床拉灯叫我,“艳啊,肯定是哪家小孩发烧,快起来帮忙!”接着将病人迎进门,细心观察着生病的孩子,柔声说:“宝宝,我看看肚子,摸一摸肚子就好了!”孩子太小,不愿意配合将肚皮露出,我赶紧帮忙擎住孩子双手,妈妈用沾了菜籽油的大拇指在孩子的肚皮上缓缓推摩,趁着孩子放松下来,迅速在孩子肚子上沿经络针灸。这样平凡又忙碌的深夜是妈妈生活的常态。

妈妈看病针灸用的针和菜籽油

妈妈名叫杨金兰,1932年出生在安庆市山口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受限于时代因素,妈妈只上了一年学,二十岁即结婚成为家庭主妇。由于爷爷奶奶早逝,父亲早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长期在外工作,妈妈独自在家抚养五个子女,生活不易。为了解决孩子生病四处求医问药的难题,妈妈用自己做试验,一点点学习医术,潜心钻研,自学成才,救己帮人。值得一提的是,妈妈的一手好医术不仅来源于她极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学能力,也来自于她行医时偶遇的恩师——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海口镇中心医院工作的陈寿浩院长,他医术精湛且乐于助人,无偿向妈妈传授了很多医学知识。而妈妈也用自己的仁心和医术,将恩师的善心善意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妈妈免费义诊的善行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村民们纷至沓来,她给人看病不厌其烦,热情心细,深受乡邻信任。神奇的是,经过妈妈治疗,病人们的病情竟然都痊愈或减轻,从未失误。如今想来,在那个农村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妈妈就是身边人眼中悬壶济世的“神医”吧。妈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四个大字。

记忆中的那年夏天分外炎热,村里不少孩子都爱在池塘游泳降温,一天中午,我和妈妈正吃午饭,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猛烈地哭声,妈妈毫不犹豫放下碗筷朝着声音方向奔去,原来是村里七岁的小华玩耍时不小心溺水了,小华的母亲惊慌失措,满脸绝望,抱着全身污泥已不省人事的孩子不停哭喊:“我华要死了哦!我可怎么办啊!”周围的人也不知所措,一片混乱,妈妈赶紧镇了镇心绪,先安抚孩子母亲:“婶哪!莫哭,我来看看,搭把手把孩子抬到树荫下。”情况紧急,只穿了中裤的妈妈直接光膝跪在坑凹不平的地上,双手叠在孩子胸部边按压边高声喊:“小华、小华”,看孩子没有反应,妈妈赶紧趴下开始人工呼吸,吸一口污泥吐掉再吸,不停重复,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孩子轻咳了几声。我开心大喊“小华救活了!”一旁的妈妈终于松了口气,累得直接瘫坐在地,原本清秀的脸满是汗珠和泥巴,衣服也早被汗水浸透,无意识地拂了一下膝盖,才发现膝盖早已被磨破出血。我心一紧,赶紧上前搀扶,妈妈却毫不在意,满脸都是欣喜的笑容。小华的母亲满面泪水要给妈妈磕头致谢,妈妈搀起她,微笑着摆摆手。我眼里的妈妈处变不惊,行当所稳。

妈妈是个“医药宝典”,会自制中药,蒲公英、车前草、毛草根等村里的常见植物在妈妈眼里都是宝贵的药材。每年端午时节,妈妈都会在村里四处寻找可用的植物,挖回来晾晒风干,装瓶备用。妈妈的大脑似乎是个中药“秘方”宝库,每有得了腮腺炎、妇科等疾病的邻居们上门求助时,妈妈的“秘方”总是脱口而出,配上自制药材,操作简单疗效好,真是应了那句“单方胜御医”的俗语。此外,妈妈看病还有很多拿手绝活,亲戚朋友们有个头痛脑热、腰酸背疼都会找上门来,妈妈的推拿、针灸、火罐技术也从来没有让病人失望。

妈妈看病拔火罐用的罐子和碾子

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爸爸工作的调动、我们兄弟姐妹的成家立业,妈妈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搬到了市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用上了现代化电器,她经常感慨:“现在的好日子都要感谢共产党!出门就有医院,找我看病的人少了,大家有医保真好!”还嘱咐我们:“你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工作报答国家!” 2015年,时年83岁的妈妈已无法下床,她深感时日无多,要求我们把她带回村里的老家,不久在这个她无数次放下碗筷、放下家务给乡亲们看病的地方,永远闭上了眼睛。妈妈走的那一天,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自发赶来,为妈妈祈福。办丧时,我们也尊重老人家遗愿,不收礼金、不摆宴席、一切从简,许诺以德立世、以善做人,儿孙后代秉承优良家风,永不矢志。

如今,妈妈已离世七年,但她一生向上向善、不求回报、乐观豁达的精神一直鼓舞和鞭策着家人。不仅我们兄弟姐妹都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巾帼建功标兵等,孙辈们也都努力上进,培养出六名硕、博士研究生,目前分别在高铁建设、无人驾驶飞机研发、金融监管等不同领域为国家做贡献。我想,这传承的家风便是妈妈留给我们的最好遗产吧。

□程艳            

“咚咚咚 ……”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寒夜睡梦中的我,妈妈知道来人定是找她看病的,立刻起床拉灯叫我,“艳啊,肯定是哪家小孩发烧,快起来帮忙!”接着将病人迎进门,细心观察着生病的孩子,柔声说:“宝宝,我看看肚子,摸一摸肚子就好了!”孩子太小,不愿意配合将肚皮露出,我赶紧帮忙擎住孩子双手,妈妈用沾了菜籽油的大拇指在孩子的肚皮上缓缓推摩,趁着孩子放松下来,迅速在孩子肚子上沿经络针灸。这样平凡又忙碌的深夜是妈妈生活的常态。

妈妈看病针灸用的针和菜籽油

妈妈名叫杨金兰,1932年出生在安庆市山口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受限于时代因素,妈妈只上了一年学,二十岁即结婚成为家庭主妇。由于爷爷奶奶早逝,父亲早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事业,长期在外工作,妈妈独自在家抚养五个子女,生活不易。为了解决孩子生病四处求医问药的难题,妈妈用自己做试验,一点点学习医术,潜心钻研,自学成才,救己帮人。值得一提的是,妈妈的一手好医术不仅来源于她极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学能力,也来自于她行医时偶遇的恩师——因“上山下乡”运动来到海口镇中心医院工作的陈寿浩院长,他医术精湛且乐于助人,无偿向妈妈传授了很多医学知识。而妈妈也用自己的仁心和医术,将恩师的善心善意传播给了更多的人。妈妈免费义诊的善行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村民们纷至沓来,她给人看病不厌其烦,热情心细,深受乡邻信任。神奇的是,经过妈妈治疗,病人们的病情竟然都痊愈或减轻,从未失误。如今想来,在那个农村医疗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妈妈就是身边人眼中悬壶济世的“神医”吧。妈妈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四个大字。

记忆中的那年夏天分外炎热,村里不少孩子都爱在池塘游泳降温,一天中午,我和妈妈正吃午饭,忽然远处传来一阵猛烈地哭声,妈妈毫不犹豫放下碗筷朝着声音方向奔去,原来是村里七岁的小华玩耍时不小心溺水了,小华的母亲惊慌失措,满脸绝望,抱着全身污泥已不省人事的孩子不停哭喊:“我华要死了哦!我可怎么办啊!”周围的人也不知所措,一片混乱,妈妈赶紧镇了镇心绪,先安抚孩子母亲:“婶哪!莫哭,我来看看,搭把手把孩子抬到树荫下。”情况紧急,只穿了中裤的妈妈直接光膝跪在坑凹不平的地上,双手叠在孩子胸部边按压边高声喊:“小华、小华”,看孩子没有反应,妈妈赶紧趴下开始人工呼吸,吸一口污泥吐掉再吸,不停重复,大约过了十多分钟,孩子轻咳了几声。我开心大喊“小华救活了!”一旁的妈妈终于松了口气,累得直接瘫坐在地,原本清秀的脸满是汗珠和泥巴,衣服也早被汗水浸透,无意识地拂了一下膝盖,才发现膝盖早已被磨破出血。我心一紧,赶紧上前搀扶,妈妈却毫不在意,满脸都是欣喜的笑容。小华的母亲满面泪水要给妈妈磕头致谢,妈妈搀起她,微笑着摆摆手。我眼里的妈妈处变不惊,行当所稳。

妈妈是个“医药宝典”,会自制中药,蒲公英、车前草、毛草根等村里的常见植物在妈妈眼里都是宝贵的药材。每年端午时节,妈妈都会在村里四处寻找可用的植物,挖回来晾晒风干,装瓶备用。妈妈的大脑似乎是个中药“秘方”宝库,每有得了腮腺炎、妇科等疾病的邻居们上门求助时,妈妈的“秘方”总是脱口而出,配上自制药材,操作简单疗效好,真是应了那句“单方胜御医”的俗语。此外,妈妈看病还有很多拿手绝活,亲戚朋友们有个头痛脑热、腰酸背疼都会找上门来,妈妈的推拿、针灸、火罐技术也从来没有让病人失望。

妈妈看病拔火罐用的罐子和碾子

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爸爸工作的调动、我们兄弟姐妹的成家立业,妈妈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搬到了市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用上了现代化电器,她经常感慨:“现在的好日子都要感谢共产党!出门就有医院,找我看病的人少了,大家有医保真好!”还嘱咐我们:“你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好好工作报答国家!” 2015年,时年83岁的妈妈已无法下床,她深感时日无多,要求我们把她带回村里的老家,不久在这个她无数次放下碗筷、放下家务给乡亲们看病的地方,永远闭上了眼睛。妈妈走的那一天,十里八乡的村民们自发赶来,为妈妈祈福。办丧时,我们也尊重老人家遗愿,不收礼金、不摆宴席、一切从简,许诺以德立世、以善做人,儿孙后代秉承优良家风,永不矢志。

如今,妈妈已离世七年,但她一生向上向善、不求回报、乐观豁达的精神一直鼓舞和鞭策着家人。不仅我们兄弟姐妹都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巾帼建功标兵等,孙辈们也都努力上进,培养出六名硕、博士研究生,目前分别在高铁建设、无人驾驶飞机研发、金融监管等不同领域为国家做贡献。我想,这传承的家风便是妈妈留给我们的最好遗产吧。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网站地图